一、產業分工

金荣华 --- 2009-11-27

20世紀的20年代,徐寶富以整體分工的方法經營南橋襪廠免費培訓、免費提供機具、送料到戶和收購成品,在當時是一項創舉。臺灣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經濟轉型,極力拓展外銷,大量的國外訂單,使一些出口毛衣之類的商貿公司或廠家,也紛紛用這種方式做出了驚人的業績,政府還喊出了「客廳即工廠」的口號,鼓勵大家參與。後來跨國企業興起,產業分工已是國際企業的潮流。立足在21世紀初回顧徐寶富當初的經營模式,那就不僅是當時的創舉,也是現代生產規劃的先驅了。

從另一方面看,當年承接工作的農家每月能有18元收入算是很不錯的,相當於兩個工廠工人的工資。但農家投入的人力也不祇一人,全家貪早摸黑,辛苦也是必然的;以每打襪子四角的收購價計算,即使不扣除原料成本,每月18元的收入是平均每天要完成36隻襪子,而機器是以手搖動的,所付出的時間和勞動便可想而知了。不過,這也說明了中國農村的貧困並不是因爲農家懶,而是農村缺乏資源和工作機會。現在農村的勞動力超量湧入都市找工作,顯示這個情形迄今仍是普遍存在。近年來沿海各省工業發展迅速,有些長年貧困的農村,如江蘇常德縣的蔣巷村,組織當地人力,試辦各種工廠,終能脫貧致富。關注農村過剩的人力,導入農產品加工和其它生產事業,進而縮短城鄉差距,徐寶富當年的做法雖然規模不大,也受限於大局,沒有被人注意,但仍是走在了時代的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