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村貧童

--- 2009-11-27

徐寶富,又名徐雲章,鄉人都習慣稱他爲徐寶富。

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徐寶富出生在江蘇無錫的徐祥巷村。他的父母育有三男三女,他是三個男孩中的老三。徐祥巷屬於蠡園鄉,是太湖邊上的一個自然小村落,地圖上沒有標示,村民以種田和網魚爲生。

徐寶富的祖輩在太平天國起義期間(18511864)遷入徐祥巷村隱居避亂。家族裏有一人是中醫,那時家境應是不錯的,因爲所建造的房屋較一般農戶寬大;前門是兩扇大牆門,也和一般農戶的單扇門不同。他母親是當地的大族榮家,但是,在他父親那一代,家道已經中落。在他九歲那一年,因爲家貧,父親把居屋的基地押給了妻子的族人榮再興(尚公堂)。

徐寶富十一歲時,大哥徐寶和二十三歲,要在第二年娶妻。父親爲了籌措長子的結婚費用,就讓他去上海一家小鐵舖做學徒,鐵舖借給他父親二十塊銀元。徐寶富去做學徒似乎是這筆借款的擔保。

家小鐵舖是徐寶富的表姑父所經營,位在上海黃浦江邊的福佑路,名叫蓋萬興。那時的學徒習慣上是「學三年,幫三年」,前三年是打雜學藝,每月祇領一些用以理髮之類的零用錢;學成之後要幫師父工作三年作爲回報,是有工資的。

14年(1888)年底,十一歲的徐寶富由母親和姐姐送到太湖邊的西橋頭搭船去上海。他穿著一件舊棉襖,背著一卷已有點硬的舊棉被(坐船去上海,要在船上過一夜。冬季江上風大,要自帶棉被在船艙睡覺;到了小鐵舖,晚上就睡在店裏,棉被等物也是要自備的),姐姐替他挽著一個小包袱。三人默默地走著,沒有人開口說話,天氣漸漸陰暗下來,氣氛很凝重。

寶富上船後,茫然地望著岸上的母親和姐姐。就在船夫吆喝著解纜啓航的時候,母親和姐姐終於忍不住流下了眼淚終究還祇是小孩,從來沒有離開過這個偏僻的小村,怎麼突然要獨自去面對他完全陌生的上海了呢?徐寶富仍是一臉茫然,茫然地看著站在岸上的母親和姐姐。當母親和姐姐的身形漸遠漸小而看不清了,他就茫然地看著湖水,也茫然地向著不可知的未來。

鐵店的學徒是很辛苦的,名爲學徒,實際上是什麼都要做的小傭工,是一份吃不飽,餓不死的工作。那時上海有英、法等國的租界,還有所謂的公共租界,租界的公共建設比較完善。徐寶富作學徒的這家打鐵店在南市區,是華界,還沒有自來水,店中的日常用水都要去黃浦江邊上挑回來。清晨去黃浦江邊挑水,就是徐寶富每天起床後的第一件工作。

光緒15年(1889),徐寶富12歲,那年的冬季,有一天下了整夜的大雪,他一早起來,在暗濛濛的天色下,挑起兩個水桶去黃浦江邊取水。那時他身上穿的是一件破舊的老棉襖,脚上套的是一雙墊塞了蘆絮的蒲鞋,沒有襪子,路上的積雪厚得快近他的膝蓋。當他挑了兩桶滿滿的冰水,回頭走在厚厚的雪堆上,一脚踩下去就不容易拔出來,再用力的結果,雙脚陷得更深,就這樣他被凍僵在雪地裏,幾乎死去。幸好後來被鄰近大店內的一個老司務(老師傅)發現,趕緊回去取來一根粗繩,將一端抛給他,讓他抓,把他拖出雪堆,才算撿回了一條小命。

這次事件對徐寶富有著深遠的影響:第一,他告訴自己,絕不能忘掉老司務的救命之恩,也要以老司務爲榜樣,別人有困難要幫助。第二,他開始有了更換環境的想法,要另謀出路。但是對於一個十二歲的孩子來說,在人生地不熟的上海,雖然想換環境,但又有什麼辦法呢?

到了第五年,徐寶富16歲。就在這一年的農曆三月初一那天,他在工作中出了點小錯,師父一生氣,竟然用拿在手中的鐵槌朝他頭上打去,他的頭上立刻起了個大包。由於平時工作繁重,徐寶富又正當發育的年齡,食量大,店中的伙食吃不飽,被師父一打,便賭氣不做了。大概師父也覺得理虧,雖然還沒有滿師,也不好說什麼,就讓他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