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辛亥商機

金荣华 --- 2009-11-27

又過了八年,清宣統二年(1911),年序辛亥,是中國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的十月十日,國民革命軍在武昌起義,接著各省紛紛響應,推翻了清廷的統治,也結束了中國數千年來的君權政體,創建了民國,史稱「辛亥革命」。而辛亥年的武昌一役,也帶給了徐寶富無限的商機。

情是這樣的,鴉片戰爭以後,上海成爲中國第一大的通商口岸,華洋雜處,居民得西風之先。革命成功的消息一傳開,上海一般人在日常生活裏的第一件事,就是剪掉頭上的那條辮子。但是,那條辮子雖然在日常生活裏帶來許多不方便,在留了十多年或數十年後一旦剪去,起初還是有點不習慣,因此不分地位高低,出門總要戴上一頂帽子。上海人口衆多,於是各式帽子大銷,生意好得不得了。

帽子的樣式和材質不一,價格也高低有別。因應一般市井小民的需求,腦筋動得快的商人就生產一種價格低廉、製作簡單的便帽。徐寶富掌握這個機會,就在民國成立的這一年(1912),白天到新北門那裏擺設攤位賣帽子,還買了一台老舊的縫衣機,和妻子兩人日夜趕工縫製貨品。徐寶富的手藝是很精巧的,對產品的自我要求也很高。他的學生馮泰山先生回憶說,徐寶富先生開呢帽廠時,有一次技師壓製呢帽不合要求,他親自操作示範,衆人看了口服心服。

寶富自製自售的便帽價廉物美,貨品供不應求,他的次子徐步雲回憶說,那時他母親日夜踩踏縫紉機,踩得脚都浮腫起來了。

在這一年裏,徐寶富看出了時代變化帶來的市場,除了帽子,一般市民在逐漸改變生活習慣後,更廣大的市場無疑是襪子和鞋子。在中國,那時候一般人的鞋子不外是草鞋和布鞋,都是手工製品;襪子呢,也是手工縫製的布襪。西方工業革命後,銷來中國的各式機器製膠鞋和線襪,勢必取代手工的布鞋和布襪而被大家逐漸採用。

一年後(民國二年,1913),徐寶富在民國路(後改爲人民路)上租了一幢三層樓的房子,二、三樓住家,一樓開設百貨店,取名「徐福記」,除了一般的日用百貨外,並且從德商「興利洋行」進口呢帽。這是一種寬邊呢帽(圖十八),因爲當時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有很多會員戴這種帽子,因此被稱爲「同盟帽」,也成爲社會時尚,銷路很好。[1]

二年(民國三年,1914)八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徐寶富向德國進口的呢帽貨源斷絕,於是他改向日本進貨,同時也進口日本的鵝牌白襪。接著他買了十部舊的日本搖襪車,在楊浦區成立一所襪廠(小木橋襪廠)[2],自製自銷,試探市場。

場順利,資金的累積很快,小木橋襪廠不斷擴充。民國十年(1921),徐寶富又買下日商在上海的「亞明帽廠」,改名爲「福利帽廠」,開始呢帽的自製自銷,這一年他44歲。帽的原料起初從日本進口,不久之後,原料也自己生產,大量降低成本。所製呢帽每一打(24個)售價十元,零售每個一元。

木橋襪廠經營得很好,徐寶富便又在無錫的南橋鎮選購土地,斥資一萬元造廠房,開設「南橋襪廠」,時在民國十三年(1924)。

橋襪廠的經營方式是:工人在自己家裏生產,廠方提供搖襪車和培訓技術。培訓是免費的,教會搖襪、收襪口、收襪跟等技術。貨料要付費,由廠方發料到戶。各戶的生產成品由廠方收購後加以整理,然後勻燙裝盒。廠方的收購價是每一打(24只)四角。

當年承接南橋襪廠工作的姚老太太(圖六)回憶說:南橋襪廠約有七十台搖襪車,發到各人家中免費使用,若是斷針或發生故障,廠方派人來修,這是要付一點錢的,不過很少有斷針之類的故障發生。

關於搖製線襪的程序和收入,姚老太太說:在搖襪之前,先要把紗落到紗筒上,稱作「落紗」。工作時是她母親幫著「落紗」,她搖襪。每天起早摸黑,一家合力工作,每月平均約有十八元的收入。她從十三歲起學習搖襪,到22歲那年冬天結婚遷居城裏爲止,一共工作了九年(19241933)。[3]

老太太工作的九年之間,物價是有波動的。早年的米價是四元一擔(100市斤),在上海的百貨業裏,學徒滿師後留店任用爲店員的月薪是六元,資深任「跑街」(推銷人員)者月薪八元(不另外抽傭)。後來米價漲爲六元一擔,店員的月薪自八元至十六元不等;工廠一般工人的工資是八至十元。姚老太太說每月平均約可有十八元,即使在物價已經上漲的1932年前後,這樣的收入仍是很不錯的。那時浙江蘭溪縣最大一家百貨店的賬房先生,月薪是十五元。[4]

南橋襪廠的營運方式,用現在的話來說,是一種完整的產業分工,也已經是一種微型的中心衛星工廠模式,在這種方式下,生產機具會受到愛惜,原料不會浪費,工廠不必維持衆多的固定員工;成本降低,利潤共享(反映在每一戶的收入上)。徐寶富在二十世紀初就有這樣的規劃和經營,可說是這方面的先驅,他日後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錫南橋襪廠開設後的第二年(1925),徐寶富向美商「慎利洋行」進口電動織襪機,在上海再設立「南昌襪廠」,並且收購日商在上海的一所橡膠廠,改名爲「大陸橡膠廠」,以生產鞋類爲主。

陸橡膠廠的廠址在韜朋路(現在的明通北路)876號,生產各種男女和孩童的雨鞋(當時稱爲「套鞋」)、跑鞋和球鞋。跑鞋和球鞋都是帆布面膠底,低統的當時稱爲跑鞋,又名「力士鞋」,高統的稱球鞋。另外生產一種高統的雨鞋,當時被稱爲「中山靴」(圖十八)。這廠頗具規模,產品以「手工牌」爲商標,品質深受肯定,以致抗日戰爭期間,日軍侵佔上海後將之徵用,專製軍鞋,直至抗戰勝利後才收回。

利帽廠和南昌襪廠(正式名稱爲「上海南昌電機針織廠」)都在虹口區的岳州路底。帽廠生產成人和孩童用的草帽和呢帽,以「單星牌」爲商標。襪廠生產各種男女線襪,有長統、短統和無統三種,分別以「手工牌」和「三象牌」爲商標,其中無統的俗稱「元寶襪」。

上海是中國的第一大商埠,位在長江三角洲上,外洋巨輪可以進泊,沿長江而上又可深入內陸,是主要的貨物集散地。徐寶富生產的帽、鞋、襪三大類貨品,由他的百貨店「徐福記」總經銷,各地來批貨的有所謂湖南幫、漢口幫、江西幫、福建幫、汕頭幫等。汕頭幫還將福利帽廠所製小孩戴的呢帽轉銷南洋。

般來批貨的熟識客商下訂單後,徐福記就發貨,貨款在兩個月後結算。每年的三節(端午、中秋、年節)徐福記也派人去外埠收賬。

來徐寶富又派人去長沙設立「長福製帽廠」,由鄉人徐壽昌負責;另外在杭州開設「大福南百貨店」,主銷自己生產的帽子、鞋子和襪子。「大福南」的店名,就是取自「大陸橡膠製造廠」、「福利製帽廠」和「南昌電機針織廠」三廠廠名的第一個字。

寶富的事業在對日抗戰前夕達到最高峰。這時他的工廠共有六座,分別產製帽、襪、鞋三類貨品;百貨店兩家,以經銷自己各廠的產品爲主,市場遍及華東、華中和華南。(參見附表)

附表

徐寶富各廠各店創建時地及產銷貨品

百貨店 工 廠 產銷貨品 附 記
徐福記1913上海 / 經銷帽、襪、鞋三類貨品 自設
/ 小木橋襪廠1914上海 線襪 自建
/ 福利帽廠1921上海 成人及孩童之各式呢帽及草帽 以收購之日商亞明帽廠爲基礎
/ 南橋襪廠1924無錫 男女線襪 自建
/ 南昌襪廠1925上海 男女各式長統及無統線襪 自建
/ 大陸橡膠廠1925上海 跑鞋(力士鞋)、球鞋及男女各式之雨鞋、雨靴 以收購之日商橡膠廠爲基礎
/ 長福製帽廠時間待考長沙 各式呢帽及草帽 自建
大福南時間待考杭州 / / 自設


[1] 鵬飛〈徐寶富和寶富亭〉,《無錫日報.新湖濱》,200292日,第四版。也見於張懋新編《蠡湖新話》(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頁176178

[2] 小木橋是早年一個小地區的俗稱,泛指楊浦區南端之瀋陽路兩側,因清光緒年間建有一座小木橋而得名,與今日徐匯區之小木橋路無關。

[3] 老太太,本名周素珍,1909年生。2001年五月,姚老太太講述當年南橋襪廠情形時,年已92歲,身體健康,叙事有條不紊。

[4] 汪鳴皋教授(徐寶富之孫女婿)提供。當時一般店員和工人的工資都不高。地質學家許靖華在他的回憶錄裏,記述他家中傭工的工資如下:「(抗日)戰爭爆發之前物價很低,而工人們的工資更是低得可以。我們的門房老江是薪水最高的一個,月薪也不過十元。大個子八元,崔媽五元,而負責清洗的僕人則祇有四元。」見其《孤獨與追尋》,唐清蓉譯本(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1996)第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