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

林准 --- 2009-04-28
如果问一个中国人家里有些什么人?一个中国人可能会说出一个排,甚至一个连来。如果问一个美国人,他们只会说出配偶和小孩那么三四个人。家的概念美国人要比中国人小得多。 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们虽然可以借住在父母的家里,但我们还不算有家。我们要安一个家。 安家不难,报纸上到处都是房屋的出租广告,问题是钱呢?以我们从中国带过来的那一点点美金来算,最便宜的屋子(更本不敢看房子的价格)也只可维持几个月的租金而已。这还没有算上生活开支呢?没有找到工作是很难踏出这一步的。最初的三个月只能猫在父母家里,虽然父母不会把我们踢出去,但我们自己也应该把自己尽快的踢出去。因为,这里是美国,在美国人的概念里,这里不是我们的家。 我们已经够幸运的了,虽然我们还没有家,但我们还有一个港湾可以暂栖。我的同学孙工早我们三年来到美国。他给我讲过这样一个场景:天渐渐黑了,一个人拖着疲惫的步伐,沿街走入一家家的店里,不是买任何东西,只是问一个字“Jobe” 。店家都要关门了,希望越来越小。手里撰着最后的五元钱,心里有点犹豫:“是不是应该敲开那个正在挂 'Closed' 招牌的小店呢?也许是个惊喜,也许小店的门槛就是我明天的床铺 。。。。。。”这是他到美国几个月之后的一幕,短短的一幕留下的是深深的记忆烙印。他说走过了这一瞬,还怕什么呢? 更幸运的是我太太在到美国的三个月后就在一家货运代理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她的英语基础较好,在上海也是在一家进出口公司工作,也算有工作经历,所以这份工作还算稳定。于是我们便搬出了我父母的家里,安了在美国的第一个家。 这是房东的一间后屋改装的,最大的是卧室,卧室里我们放了个双人床,一个写字台和一个矮柜。床的两面必须靠墙。剩下的两面一面挨着写字台,一面挨着一个矮柜。座在床沿正好可以在写字台上写字,矮柜到床的距离只够拉开矮柜的抽屉的,其余放不下任何家具了。厨房是狭长的一条,冰箱,煤气灶,和一个简易的办公桌改装的餐桌一顺边放作一排,吃饭做菜背都得贴着墙壁。卫生间只可容一个人在里面,两个人便转不过身来。不过我们已经很满意了,麻雀虽小五藏俱全,加之街道安静,绿化不错。 几个月后我也找到了一份工作,也是一个小型的货运报关公司,而且离家很近。之后的大约半年时间在我的记忆中是一段少有的安逸。虽然我们两人的收入加起来也不到我们现在一个人收入的一半,却好像比现在更加的轻松一点。我们在小屋里做馒头,包粽子,请朋友吃饭,甚至还邀请外州的朋友来住宿几天。我现在都想象不出晚上是被挂在那里睡觉的了。 周末还要开着没有空调,而且隔三差五的要在路边小歇的旧车带着朋友勇闯拉斯韦加斯。 但是这一点安逸终于没有挡住前面海市蜃楼般葱郁大山的诱惑,我们想更靠近她一点,哪怕是一点点。于是,为了学业,为了孩子的出生,为了孩子的学区环境,为了靠近我们的理想,我们家开始了一连串的搬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