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纯的艺术

林准 --- 2012-03-12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父母会留下一件我们童年的“大作”,那会是一件什么样的东西呢?那一定是一件我们自己做的传神又传情的东西。再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要保留一件我们孩子的“大作”会是什么样的东西呢?那也一定是他们自己做的传神又传情的东西。我们会把一件我们帮他们做的东西保留的他们长大成人吗?    家长大多有觉得自己的孩子做的东西不好,画的画难看的时候。那是从我们成熟的眼里看出的,这种看法也是很“陈俗”的。我在跟我的绘画老师徐永良先生学绘画的时,曾问过他什么画最难临摹。他告诉我是小小孩的画,因为成熟的手再也画不出幼稚的笔簇了。后来我知道大画家毕加索和米罗也有过此类的感叹。他们的现代派,抽象派的作品已去掉了形似而追求更高一层的神似,然而在想表现幼儿画的时候却只能做到形似万难神似了。他们的作品在普通人的眼里也许会有这样的感觉:这画我儿子也可以画得出。可是,在公认的大师们眼里,你儿子的画他们却画不出了啊!作为家长,我们为什么要染指孩子们的大作,我们是帮他们增添了艺术,还是抹煞了一去不可回的稚纯? 艺术是没有标准的,不拘形骸的。正如 Odyssey of the Mind 的主旨,艺术也是要打破框架的。不然,没有了欧洲文艺复兴期的写实派到印象派,抽象派,以至现代派的发展了。艺术没有标准只有共鸣,一种拨动人心玄的共鸣。任何一件作品只要作者用了心,寄了情,至少对作者本人就是一件艺术品。如果拨动了家人的心玄,那便是一个家庭里珍贵的艺术品。如果让社会上好多人产生了共鸣,那便是个艺术家了。如果还可让后世的人千百年的共鸣下去,那便是古往今来的艺术大师了。 稚纯何尝不是一种艺术呢?不要以家长固有的审美来评判孩子们稚纯的艺术,整齐不是美的唯一标准,粗糙不见得就比精工细作缺乏艺术感。艺术大师毕加索的作品不是每个人都会欣赏的,至少本人就不太喜欢,但我却不敢说他没艺术感。我在回顾2011 OM Team 的录像时,背景上的七个队员的自画像每每会拨动我的心玄。造型上并不很像,但了解这群孩子之后,我发现孩子们的个性特征却在他们的自画像上活灵活现。这是 OM Team 的一件艺术品。 没有一件艺术品不是作者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的。我们做家长的时常会忍不住在孩子的作品上帮一把,添一笔。虽然我们觉得这件东西被别人看到时也许会觉得体面一点,但我们更清楚这件东西绝不会作为家庭艺术品保留二三十年了。因为我们可以欺人,却绝不会自欺。然而,这一笔一定不会让孩子感觉好到哪里去。他们只会认为父母不喜欢他们的作品,他们只会对自己的双手失去自信。 只要是孩子亲手做的,用心做的,我们家长要学会去感受孩子的心灵,欣赏他们稚纯的艺术。哪怕是别人眼里的糟粕,在父母眼里永远比毕加索的大作还要美。 (一眼就知道哪个是毕加索的作品了吧。可看得出一点童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