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馮泰山

金荣华 --- 2009-11-27

馮泰山(19202003)(圖七)是徐寶富最後收的一個學生,無錫人,父親開一家碗。馮在九歲、十歲這兩年,父母相繼去世,隨祖母一起生活,生活費用由大姐負擔。虛齡十四歲時(1923)進入「徐福記」拜徐寶富憥煟菚r他唸小學六年級,還有半年才畢業。

初進徐福記時,馮泰山每月領月規費(零用錢)八角,他留貳角作理髮買肥皂之用,六角寄回去給祖母。到了農曆年底,多領一個月的規費作爲壓歲錢。月規費和壓歲錢依年資調整,第二年的規費是每月一元,壓歲錢是兩個月的月規費,第三年依此類推,三年滿師後就依一般店員改支月薪。學徒除壓歲錢外,年終分紅時也有一份,多時可分到20元,在當時也算是一筆小財了。

馮泰山進徐福記時,徐寶富46歲,正是他全力開展事業的時期,早幾年在浦東區設襪廠,又買下了日本人的帽子廠,接著在無錫南橋買地建南橋襪廠;馮泰山去後第二年,他又在上海收購了日本人的橡膠廠和籌設南昌襪廠,非常忙碌,所以指定滿師已久的吳寶清帶領馮泰山,晚上由吳寶清教他打算盤,學習記賬,作爲吳的助手。

過了一年多,馮泰山不知怎麼感染了傷寒,店中嘈雜,不是養病之地,於是徐寶富就讓他支了一筆錢返鄉休養。不料馮沒有回無錫,因爲他認爲鄉下看醫生不方便,醫療資源也不如上海,所以就在附近一家同鄉開設的小客棧裏住了下來,租金每日五角,常住有折扣,老闆對折收費。

馮泰山在家鄉唸小學時,有個同學朱洪泉,比他大一歲,這時在上海的丁大襪廠做事,廠址也在民國路上,知道馮泰山病了,住在小客棧,就天天抽空去探望,還背他去看醫生,兩人因而成爲至交。

住了三個月,馮泰山仍需休養,老闆知道馮的手頭不寬裕,基於同鄉情誼,就讓馮住到店後的自己家裏,不收費用。這樣又休養了三個月,身體才完全康復,又回徐福記工作。徐寶富見馮回來,很高興,完全不知道這半年馮是在附近的小客棧裏療養康復的。

馮泰山聰明肯吃苦,學習能力强,臨事堅毅果斷,深得徐寶富喜愛,有心培植,常讓他押貨去鄰近縣市,獨當一面地處理事情,增加他的歷練。

民國26年(1937)八月初,馮泰山十七歲,快滿師前,負責運貨去杭州。十三日日軍進襲上海,以爲可以很快佔領,進而威脅南京,挫折中國政府的抗日意志。不料國軍以劣勢武器堅守不退,日軍海陸空三軍出動,猛攻三個月,沒有進展。到了十一月初,日本另外派兵在杭州灣登陸北上,側面向上海迫壓,國軍在完成掩護人員及物資轉移後,十一月九日開始撤離上海。戰火稍息,馮泰山急忙搭「難民車」回上海,所謂「難民車」就是專門載運逃避戰火群衆的車子,車舊人擠,有的人擠不進車子就爬上車頂,在經過天橋時若不壓低身體就會被刮落下來。

馮泰山回到了上海,但被阻擋在民國路的華界這一邊,不能進入徐福記所在的法租界(參見第二章第三節)。他夾在大批難民群中,十分焦急,祇好盡力擠到街口的鐵栅門前等待,看看有沒有熟悉的人可以替他傳消息給店裏。過了很久,他終於被徐福記的夥計在對面的街口發現,趕緊告知徐寶富。徐寶富知道後急忙找巡警不計代價地「商量」,向他們確認馮是徐福記的人,因爲去華界而受阻,不是華界的難民,並商議如何讓馮回來。最後是約定時間,巡警讓他在夜裏乘黑過街,由徐福記打開前面店門快速把他接入。

後來馮泰山又押運貨物,由水路走長江去重慶。他出發後,徐福記另有十大貨車的貨物走陸路去重慶。爲了避開戰區,避開日軍的封鎖線,這個車隊先北上南京,再折往西安。車隊到達西安時,馮已到重慶,這時他又從重慶北上,翻越秦嶺,經由寶雞去西安驗收貨物,然後再接運去重慶。西安重慶之間,一路上都是比較貧困的地區,物資又缺乏。十輛滿載貨物的民間大貨車車隊是非常引人注意和覬覦的,明著搶劫的事沿途沒有發生,然而每晚到站休息時,半夜爬上車去偷取東西的人,則是防不勝防。馮泰山等人爲了防偷,甚至以磚作枕,就露宿在車下,但也無法完全阻絕。到了重慶總清點一遍,一路上被竊的損失大約是兩個貨車,是總數的百分之二十。幸好人員都安全,甚至沒有一個病倒的。

馮泰山這次的表現十分出色,以二十出頭的年紀,帶領車隊,沉著指揮,一路上,以身作則,吃苦耐勞,雖經險境,終能人貨都安然抵達重慶。在這件事情上,也看出了徐寶富對這個學生的認知和信賴,而馮也沒有讓徐寶富失望。可惜徐寶富在抗戰勝利前一年去世,中興徐福記的壯志未酬,否則馮應是徐福記的第二代大樑無疑。

1935年日本投降,多年來因爲抗戰或逃避戰火而陸續湧入重慶和西南地區其它城鄉的軍民紛紛離開還鄉,人口減少,民生物的需求量也隨之降低,而臺灣在光復之初,經過日本在戰爭期間全力支援軍需的要求之後,民間的民生物資十分缺乏,鮑、吳、顧三人掌握時機,立即把他們在重慶的貨物由長江航運回上海後,轉運臺灣北部的基隆,在基隆開設一家頗具規模的百貨店,經銷襯衫、鞋、襪等百貨。貨量之充足,僅是上海生產的「三五牌」撳扣就把當時一家名爲「南洋」的倉庫完全放滿。這家百貨公司是鮑、吳、顧三人聯合開設的,三人也各派了一位代表在店內任職。這時徐寶富已去世,馮泰山就應師兄鮑全林之請,到基隆參與百貨店的籌設,並作爲他的代表任這店的副經理

1949年後,國、共兩岸對峙,數十年音訊不通,上海來的貨源不再,存貨也日漸售罄,於是結束店務,遣散衆人。馮泰山於店務結束後開始自己創業,相繼投資蘆笙外銷和桶裝煤氣事業,獲利頗豐。旅臺同鄉若有困難向他求助,他都不吝予以支援。1987年後,臺灣當局開放居民訪問大陸,馮回鄉探親,會晤老友朱洪泉,對鄉里建設也頗多捐贈。

馮泰山對老師徐寶富的待人接物十分欽佩,每次談及,敬仰之情,溢於言表。這也許和馮泰山自己的性格和行事有關,因爲他不僅處事能力極强,而急公好義的本性,以及嚴求自己、寬待別人的作風,也是和他老師徐寶富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