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醫藥濟世

金荣华 --- 2009-11-27

1922年徐寶富夫婦在南橋鎮造了一幢大房子,題名「雲廬」(圖十四),有前庭、有後院,四周是磚砌的圍牆,門廊上的磚都雕了花。房子一共三進(前後三排),最後一進是放置大量中藥材的庫房,爲什麼是這樣的設置呢?

前,在中國的鄉下是沒有什麼醫療資源的,農村裏固然沒有醫生,即使到了鎮上,也不見得有醫生,更談不上什麼麼藥店了。一般人生了病,小病是依照民間流傳的方子,弄點草藥自醫;嚴重一點的便請親友抬去城鎮求診,診療費用和藥費對一般農民而言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傳統的殷富之家,在家鄉做的公益事業,大多是造橋修路,但是,徐寶富在捐錢造橋修路和修造涼亭外,也有解決决一些鄉里醫療問題的念頭。他的具體做法是要他的長子徐步青去學中醫,然後主持一個可以有多位醫師駐診的診所,對貧窮的鄉民義診,並且送藥。所以這一幢大房子的最後一進被設定爲中藥材的庫房,而前進(前排)則是作爲診所。

然而,徐寶富的這個意願沒有能真正實現,因爲徐步青在向無錫一位姓史的名醫學習期間,和老師的女兒兩情相悅,談起了戀愛,最後論及婚嫁。可是那時徐步青已經結婚,並有一女徐偉淼(小名桂珍)。徐寶富夫婦知道這事後很不高興,他們並不是對史家女兒有什麼不滿,而是堅持一夫一妻制,不允許長子再娶第二房妻子,而女方的父母也不肯讓女兒作二房。由於經濟實權在父母手裏,父母不允許,徐步青也無可奈何,雙方又都是地方上的知名人士,不僅尷尬,也很僵。

徐步青的元配顧雲英當然也很生氣,她的個性很剛烈,聞知丈夫有他心,便提出離婚的要求。那時候雖然風氣日開,但一般人的傳統觀念仍深,在上海做事的男人若是再娶,元配大多囿於傳統觀念,不願離婚,而是在鄉下老家和公婆同住。顧雲英主動提出離婚要求,也著實使徐寶富夫婦吃了一驚。他們認爲媳婦不需要如此,因爲他們是根本不允許兒子娶第二個妻子的。然而媳婦堅持離婚,他們就不能再說什麼了。長媳離去時,徐寶富給了她40畝田,其中20畝是作爲她撫養女兒用的。

雲英離婚後自食其力,放下身份,進入上海大中華橡膠廠作工,後來回鄉,在春、秋兩季養蠶,實在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那40畝田,一部份被她的家人拿去花用了,剩餘的在1951年土地改革時交給了政府。

在這次事件後,徐步青也無心學醫濟世,和史氏結婚後回上海管理一些父親的事業。抗戰勝利後,因爲投資經營澱粉廠(漿紗用的原料),製造過程中需要烈日曝曬,舉家移居臺灣南部的高雄。

於那幢題名「雲廬」的大房子,則在抗日戰爭期間,和徐寶富的南橋襪廠一樣,被下鄉「清鄉」的日軍放火燒毀了。